登录成功

温馨提示:自2016年8月19日-9月30日,网站将对绑定QQ账号的用户进行迁移,为避免账号遗失,需要您绑定手机号。

立即绑定

使用塔读客户端,缓存全部章节。

下载客户端,免费福利每日送!

正文卷  第二百五十五 人口爆炸

李佑对人口的发展有预见性,也在尽可能控制人口增长。

但是当李佑的人口调查的结果被报上来的时候,李佑依旧被震惊。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时有三百六十万户,一千六百万人。

加上世家大族隐瞒的人口,估计最多三千万。

但是这次调查,李佑竟然发现治下有一千万户,五千八百万人。

这太夸张了。

人口问题是李佑面对的一大难题。

近代以来由于本土没有战争,生产力的发展。

再加上李佑对医生的重视,各地的医疗条件也发展起来。

导致普通人的寿命延长,婴儿存活率大幅提高,人口迅速增加。

而且20岁以下人口,占据4成。

这太恐怖了,假如不要出手,再过十来年,这就不是五千多万,而是奔着一亿人的发展水平而去。

而且到了一亿,更是会爆炸性增长。

领土的扩张是有尽头的。

李佑也不可能占据全球。

资源和土地却是有限的。

人口并不是越多越好。

毕竟现在的生产力达不到养活这么多人,李佑尽管对新兴产业有扶持,希望工匠们能发展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

然而李佑一个伪理科医学出身,对蒸汽机之类的玩意儿一窍不通。

所以想要工匠们能搞出颠覆性的创新机会,显然困难。

虽说这几年,在李佑的影响下,各种大型船舶和各种农具都有了发展。

但是进行工业革命的技术却没有累计。

爆炸性人口增长,会让李佑的政权不稳。

在古代最早注意到人口问题的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

他在《五蠹》中指出:“古者丈夫不更(耕),草木之食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这段话意思是说,丈夫不耕,因为草木所结的果实就够人吃。

妇人不织布,因为禽兽的毛皮已经足够穿了。

不用太辛劳就能自给自足,人口少而富足,人民相处和睦。

今天,一户人家有五个孩子,孩子又有五个孩子,那么祖父尚在膝下已有二十五个子孙,人口增多财富就相对减少了,人们开始起纷争,纵使加重赏罚也无法遏制。

韩非子在《五蠹》中,给出了“民争”的原因,那就是人口增长。

韩非子的观点很有预见性,但在当时不免有夸大之嫌。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仍,天灾人祸,人口鲜有迅猛增长,诸侯各国甚至可说是地旷人稀。

但是现在不同了。

现在人口稠密。

全都因为比较宽松,李佑对民众的控制并不多。

而且税赋减少。

鼓励分家。

这导致生孩子的人太多了。

再加上李佑引进了占城稻,孟晨搞出孟公稻。

这就让吃饭问题基本解除。

在农业社会中,人口的数量其实是有其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一旦人口发展过快或超过了生产力的水平,就会以某种方式消灭多出的人口,比如战争。

所以自古而来。

这就是自然控制人口。

史书上,古代战争导致大量人员损失的记载比比皆是。如汉武帝时期征伐匈奴,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全国有户1067万、人口5648万,到曹操统一北方十二州后民户数却只得汉时的一大郡。

后周末年周世宗统计户口,全国户数为262.6万,然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数年后建隆元年(960年)户数为96.7万人,人口减少了166万。

葛剑雄先生曾在其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根据史书记载的户籍信息作出以下推断:与秦汉之际相似的战乱时期,总人口的损失大都在一半至三分之二之间。如两汉之际人口减少了约50%,自三国至隋期间的战乱多次使人口数下降一半或更多,金元之际北方的人口骤减80%,明清之际的跌幅也达40%。

吴松弟的研究证明,宋金之际,北方的人口损失高达总数的十分之四上下,金亡时人口下降了87%。曹树基估计,明末的崇祯三年至十七年这14年人口损失达4000万,总人口由万下降至万,降幅达20.78%。如果加上明清之际的人口损失,降幅还要大得多。

上面这些数据着实让人体会到中国古代战争的可怕,但却又不禁让人怀疑:实际情况真的有这么夸张吗?这时,《长编》的记载再度让人生疑。

因为赵匡胤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接手后周领土的,因此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口损失。

如果再向下翻看,宋代历史中也不乏有一些和平时期户数在一年内骤然减少超过10%、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以极高的速度再次回弹的案例。

第二百五十五 人口爆炸

如此看来,造成户数骤降的不仅仅是战争,甚至用灾年来解释也缺乏力度。为了解开我们的疑惑,或许还得来看看古代户籍的统计方式。古代户籍统计是包含在“上计”一项中的。

上计至少起于春秋时期,地方将赋税收入和户口数量等事项层层上报至上级行政组织,最终汇总到中央。

比如秦代确立郡县制后,地方县级行政组织需要将其辖下各乡邻的户数、人口等上报至郡,而各郡整合辖下各县信息传递至中央,再由负责上计的丞相进行处理。

尽管历代政权对于上计制度都十分重视,但从上计制度的流程来看,对于户籍数字是否准确取决于各级政府能否获得准确的户籍信息。

于是乎,决定户数基数的是人口的数量,而决定朝廷所能统计的户数的是朝廷在地方上的控制力。

这种控制力不仅包含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还包含了朝廷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

控制力的缺乏,会造成人口在历史学上的“消失”,也就是除了灾害、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外的户籍的缺失。

先来看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在汉代之时,东海郡总人口达到140万人,辖内38个县级行政组织共计170乡,吏员却仅有2203人,其中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的有781人。

如此小的吏员规模,实际上很难对地方社会进行有效的治理。

不仅如此,地方治安也要由乡邑自行维护社会。

汉政府甚至鼓励宗族维护正义,可以为血亲复仇。吏员缺失,导致地方政府的行政过程往往依赖于地方势力,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不同的仅仅是地方势力所拥有的事实权力以及名称罢了。

在汉代之时他们被称为豪族,在南北朝时一些则转化为士族,到了明清则称为乡绅。

在初唐时,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掌控力不足,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户籍数量。隋大业五年统一全国以后,全国的户籍约为891万,但至唐武德年间却仅有200万户。不到20年的时间中,人口降至原来的四分之一不到。

针对这个问题,陈子昂曾奏:“自剑以南,爰及河、陇、秦、凉之间,山东则有青、徐、曹、汴,河北则有沧、瀛、恒、赵,或遭水旱,兵役转输,疾役死亡,流离分散,十至四五”。

除了各类灾害以外,他亦强调了“流离失散”这一点。

直到开元九年(721年)二月,唐廷以宇文融清查户籍,“凡得户八十余万”,所匿户籍约为当年户籍的12%。

但这次清查户籍,依然未能将所有隐匿的户口清查出来。

在汉武帝征讨匈奴时,所谓“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更大的可能在于地方势力不愿配合朝廷而隐匿户籍。

战争将严重削弱地方政府对于基层社会的控制力。

大量难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而朝廷官员亦难以控制人口流动。

这样一来,户籍的统计将变得极为困难,而上计至朝廷的户籍数量,当然也因大量难民流亡而骤减。

比如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夕,天宝十三年唐廷统计得 962万户,然而至乾元三年却仅仅剩下了193万户。

在广德二年局势稍微稳定以后,户籍数量又增长至293万户。

这种情况在唐晚期也出现过,开成四年户数近500万,但会昌元年骤降至211万。

有一些时候,朝廷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不足,也会导致户籍数量被低估。

比如宋初时,由于赵匡胤篡位夺权而来位不正,故而地方政府并不愿意配合朝廷进行上计,这也就导致朝廷统计的户籍数量由后周时262.6万减少到宋初96.7万。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割据政权中(如北汉)也同样出现。直到北宋政府对于地方控制力逐渐增强以后,户籍数量便迅速恢复了。

所以在历朝历代,都要限制人口的流动。

古代只有宋朝,没有限制流动。唐朝末期也取消了宵禁。

有个词叫挖墙角。

这是为什么?

因为唐代男女私通,需要在墙上挖个洞。半夜里爬来爬去。久而久之,挖墙角就是通奸意思了。

在秦朝建立之前,有个任侠时代。出了很多着名人物。秦朝率先限制流动,更多是获得人口增加,防止任侠。限制流动,还有一个重大因素就是饥荒时代形成饥荒流子。然后成为饥民起义。

一旦携裹,可能就是形成组织化。后果就是思想经济无法交流。

明朝甚至出门二十里都不允许。

这都是控制人口的好办法。

在统治者看来:需要老百姓缴税和服兵役,服徭役。人口流动,你怎么征税,怎么拉他们修城墙修运河,上边疆戍边。让你服徭役了,结果你听到消息跑了,咋办?收税了,你卷了细软去外地了,咋办?

古代主要是两种税:土地税和人头税。汉代税低,那是田税低,刺激你多开荒养活更多人口,没告诉你的是他人头税收得高啊。以当时政府的控制力,抓你回来缴税还不够衙役跑路开销的。再说你要是全家跑了,我去哪找你去?所以有无恒产者无恒心一说。

老百姓生活困苦,典卖土地和房屋后跑路,一无所有就成了流民,没有收入四处游荡。

这些人就是不安定因素,老实巴交的还好,要是有心怀叵测的就聚众造反或呼啸山林。规模小还好处理,要是灾年就有可能动摇朝廷根基。

百姓也不想流动,古代物流成本很高,你没有路引是很难走远的,外面也不熟。舆图不好搞,流动时遇上个风吹草动灾荒瘟疫就全交代了,自己也没啥技能,当官的有官粮,读书人还可以打秋风,当账房或字摊,你一农民能会啥,种地至少半年才能见成果,这半年你吃啥?

个人太渺小,所以要想过的好就必须背靠宗族力量以自保。

两广地区土客械斗就是这样,打生打死的,不就是客家人旅居于此结寨自保,双方争夺当地资源导致反目成仇嘛,毕竟水源有限。

一旦你流动到外地,遇到这种事极有可能丧命,连给你报案都没有。

全世界的古代都一样,吉普赛人和犹太人这种没法将自己和土地绑定的,是不是被欺负,有钱也没用。

我们对应的就是“背井离乡”、“安土重迁”等,是不是感觉古人对土地很难割舍,离开就挺惨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是安慰你,真实心理是去外地做官,心里憋屈。

两言三拍中,蒋兴哥外出做生意,说好的时间回来,结果染病误了归期,结果自己老婆被人睡了,老婆还把蒋家传家宝珍珠衫给了奸夫,奸夫不认识蒋兴哥,还拿到蒋兴哥面前显摆,还把这事告诉他了。那是蒋兴哥命大,染病后好了,要是没好呢?要是两人没遇上呢?要是蒋兴哥回家了,老婆瞒过去了呢?至于珍珠衫没了,就说蒋兴哥不在家,家里招贼不见了,好在家人没事,你不在家所以不敢声张,蒋兴哥怎么查证?

但是这一切措施都被李佑取消了,可不人口爆炸吗?

上一章 查看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