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201章 小时(中)
李誉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追问道,“而且居然以媒体以往不实的报道和此番过度的解读揣测,来质疑《余生》整体制作的水准和诚意,岂非儿戏?”
李誉的不悦在袁捷的意料之中,但是他追问的缜密逻辑确实让袁捷大感意外。
原本的兵出险招是为了出奇制胜,一举打乱对方节奏,乱中取胜。但没想到,李誉非但没有乱了方寸,反而带起了采访的节奏来。
“袁记者,还请解答我的困惑。”李誉声音不高不低,却颇有压迫感。
袁捷知道,这个问题是逃不过去的。自己失了先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虽然,尚娱先锋有尚氏集团撑腰,但是毕竟尚氏主阵营在B市。虽说这几年大有把业务迁往S市的趋势,但毕竟没有李氏集团在S市的根基深厚。
而且他不过是一个娱乐记者,没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和李誉硬碰硬。
袁捷的语气马上缓和下来,一脸抱歉地装糊涂,“李董事长,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们做娱乐报道的,向来都是要抽丝剥茧的。而且现在行业竞争这么激烈,每一份线索和资料我们不得花大经历去解读啊,是不是?”
李誉半点没有被绕过去,“袁记者,你还没有回答我刚刚的问题呢。是据谁的可靠消息?”
袁捷暗暗深吸了一口气,“这个我也不清楚,即使知道的话,我们也是要保守线人的个人信息的。”
“真没想到,你们尚娱先锋居然把线人安插到我的片场来了?”李誉的语气没有任何起伏,却让袁捷惊了一身冷汗。
他赶紧补充一句,“我说的是如果,如果而已。我们怎么可能把线人安插到您的片场,您说笑了。”说完,又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那就好,我刚刚还以为,我们片场之前那些个莫须有的传闻也是经你的线人一手操作的。”
袁捷尴尬地喝了口茶。
“那袁记者的意思是,一个你都不知道是谁的人,提供了一些所谓的素材给你们。你们也不同当事人或者制片方核实,便独自进行过度解读,并在网络上对公众进行恶意误导了,是不是?”
李誉并不看着袁捷,稍稍别过脸,如同对着某一个不存在的人说话。
袁捷料到,既然否定了线人的可能性,李誉一定会揪着信息的可靠性追问,而自己还真没太好的招式应对。
“我们也只是按照素材进行解读而已,至于公众会怎么看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还有今晚,李董事长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应该也是没把那些新闻放心里去的吧。”
这个球又这么自然而然地踢给了李誉。
李誉心知肚明地笑了笑,“我只不过是对袁记者你刚刚的提问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疑惑。既然袁记者不愿意回答,我自然也不会勉强。”
这时候高辉提议换由另一家媒体提问。
“这样也行。”李誉同意了。
获得第二个提问权力的便是和李氏集团交好的S杂志社。在李誉任职李氏集团总经理的时候,曾经注资过S杂志社。让这家濒临破产的老牌媒体起死回身。
李誉创立誉影文化后,私底下更是没少和这家杂志社合作。一些誉影文化参与投资的电影,这家杂志社总能拿到优先采访权。
李誉很少出面干涉S杂志社的运营问题。所以杂志社上下都对李誉怀有一份别样的感怀之情。
这次接到高辉的电话,杂志社社长二话不说,便派出了最好的团队前来协助。他们的王牌记者是主攻时尚娱乐方向的,常年出入于国际各项时尚活动,业内颇有口碑。
这位程记者向来是以超高的时尚敏锐度和文笔素养闻名于这个圈子。之前李誉出席时尚颁奖礼的时候曾经遇过这位记者。两个人聊得还算不错。
这位程记者,全名是程天。原本他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去巴黎,正在家收拾行李的时候呢,接到了社长的电话。
社长语气焦急,简单地和他说明了一下情况,便把他调过来处理这件事。
“社长,那明天的采访行程怎么办?”
“我安排别人去了,现在眼下这件事更重要。誉影文化的李董事长对我们非常重要。难得他需要我们,咱们必须竭尽全力啊。”
“好的,社长,你放心。”
李誉对杂志社的重要性,程天清楚。那会他刚进社不久,就听说杂志社转型失败,存在破产裁员的极大风险。
那会他大学刚毕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暂时解决了住宿和温饱问题。结果没几个月,就要卷铺盖走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杂志社一片低气压,每天每个人都情绪低落。
其实杂志社人才不少,而且文笔也是有口皆碑。只不过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时候,读者更在意的是新闻的快速性和娱乐性,对于文章的质量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因此网络媒体的覆盖密度越来越大。
但S杂志社不愿意放低门槛,不愿意抛弃以往的任何思路,不肯转变,导致杂志的销量直线下滑。一直到现在,濒临破产。
程天清楚地记得,原本通知解约的那天,人力突然推迟了。杂志社来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李誉。
据说李誉也是S杂志社的读者,前两天无意中在饭局中听到S杂志社即将破产的消息,便让助理打电话过来询问了一下情况。
今天行程有空便亲自来了一趟。
当时他们是在杂志社唯一的会议室里进行商谈的。会议室外面,站满了人,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结果。
程天被挡在了人墙外面,怎么挤也挤不进去。
大约过了两个多钟头,人出来了。大家自觉的让出一个通道让李誉离开。李誉本人非常地绅士,对每个人都很友好很亲切。
老社长激动地宣布,S杂志社有救了,是李誉决定注资S杂志社。同时用李氏集团的资源为杂志社打开网络通道。并且由原来的月刊增设为半月刊。
所有的人都不需要离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