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成功

温馨提示:自2016年8月19日-9月30日,网站将对绑定QQ账号的用户进行迁移,为避免账号遗失,需要您绑定手机号。

立即绑定

使用塔读客户端,缓存全部章节。

下载客户端,免费福利每日送!

正文卷  第38章 公社的王主任

朱队长一到公社,立刻去找了公社的二把手王主任。

一把手张书记去省里学习去了,现在所有的事都是王主任在处理。

都是熟悉的人,门卫就没拦他,毕竟这些天来的大队长可不少,每年开春是个各个大队都不好过的时候。

冬天的粮快吃完了,春季的粮还没种下去。

这个时候来公社的,基本上都是来借粮的。

王主任这两天都要被烦死了,他现在看到这些大队长都头疼。

那么多个大队,公社就算有些存粮也不够分啊,他也得跟县里申请。

申请多了,上面的人觉得他们没用,申请少了,大队长就要来哭。

一年最头疼的就是这个时候了。

“王主任,您在吧?我进来啦。”

王主任一听朱队长的声音,有些僵硬的应了声。

“嗯,进来吧。”

就在他准备问你要借多少粮的时候,王主任看见朱队长拿出了一份报纸。

他一看就知道那是省城的工农联合吧,还是最新的。

为什么知道是最新的呢,因为那封面上的图片,他没见过。

工农联合报由于在省城发行,一般每周发行后,第三天才能到下面的公社。

最新的一期目前应该还在来他们公社的路上。

朱队长动作快嘴也快,“主任啊,我们大队的小琴写的文章上报纸了。”

其实现在各个报社都有记者做这种采访工作,所以各大报社稿子是不缺的。

但是如果各个公社情况都差多,也就不会有人专门把这事拿出来说了。

毕竟供稿的作者还专门的编辑,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很多在有些领导的眼中,就不是实际的农民生活。

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农民们自己投的稿,这在他们看来才真实。

很多时候,运作的好,公社当年的拨款拨粮都能上一个台阶。

比如申请救济粮这种事。

因为大部分人冬春交接的时候都吃不饱,所以申请救济粮或者借粮一点都不会不好意思,但是有由头的和没有的,那上面批下来的量都不一样。

大家都惨的情况下,你怎么能申请到多一点就是门学问了。

王主任每次和他们公社的一把手张书记出去开会都头疼。

他们两个都是当地人提拔上来的,有些时候真的干不过那些有上面空降的公社。

朱小琴这篇文章用的地方对的话,那简直就是利器。

文章通篇没说什么苦不苦的事,就是白话描写了生活,写到了难得吃到的白面条,喝到的红糖水,虽然身体很难受,但是好像因为这些所以感觉生活非常有盼头一类的话。

关键文章虽然没有一下子登完,但是能感觉立意非常高,所以虽然写的很平实,但是让人看了就觉得充满了希望。

王主任看完都惊到了,“这是你们村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写的?”

不是,现在小姑娘能写出这种文章了?

王主任要不是知道他们公社下面这些大队的大队长的性格,都觉得是不是来忽悠他的了。

“当然是真的了,有报社寄来的信呢,还有有假,而且,您看,这作者名字不就是“小琴”嘛,还有,还有,你看她不是提到的下水河大队的河了吗……”

朱队长指着文章中的这些具体描写的段落,给主任解释着。

王主任只是诧异,但相信他还是相信这些大队长的,都是知根知底的,骗人这事他们是做不出来的。

“好了好了,我就是觉得这小姑娘写的太好了,”王主任看朱队长滔滔不绝,赶紧打断了他,“读的我都感动了,怪不得能选上。”

“那是 ,我们小琴一直就喜欢写文章,这次是在镇上看病,想着写了投稿试试,没想到就被选上了。”

朱队长又把她救人看病这些事简单的说了下。

具体情况他也没去了解,但是不影响结果。

“你刚刚是不是说小姑娘生了场大病是因为救人的缘故?”王主任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

“对,她堂侄子贪玩掉水里了……”

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什么侄子不侄子的,那是我们公社的社员。”王主任突然觉得这个老队长又跟自己没有默契了。

朱队长立刻反应了过来,“对对对,社员都是一家人,我们本来想着等她好了,给她点奖励的,毕竟因为这抢救了好久呢,这后面还要继续吃药,”

“哎,这些天因为村里好些人家已经开始闹饥荒了,忙的都把这事耽搁了。”这时候,话不用说满了,该明白的都能明白。

“我这两天正要去县里开会,就为借粮这事,你回去让这个姑娘把的手稿给你一份,这次你跟我一起去。”

朱队长开了那么多次,从来没去过县里,一听这话激动坏了。

要知道,之前能跟书记主任一起出去开会,可让人羡慕了。

有些人开个会还能被发个搪瓷杯,那搪瓷杯,他眼红好久了。

王主任打电话问了下管理室的人,知道报纸最新的工农联合报明天才能到,本来想着把这报纸留下来。

朱队长好说歹说才把报纸还给了他,他要是不把这报纸带回去,小琴她娘能堵着大队的门不让他进去。

这个时候什么眼色他也是看不懂的。

王主任又打电话给了后勤室,让他们看看年前发的福利有什么剩下之类的,拿一份出来,待会儿会有人拿条子来取。

说完他就给朱队长写了张条子,“这些东西先拿回去给人小姑娘,后天你一大早来这儿,我们一起去县里,记得一定把手稿拿来啊!”

朱队长立刻拍胸脯保证,“主任你放心,我肯定不会忘,我一大早就带着原稿来。”

其实本来这些事要通过书记的,但是人去省里学习了,所以这事他就先处理了。

谁知道别的公社今年是什么情况,他们得把能用的法子赶紧用上。

除了借粮,还有今年的拨款问题,都不能拖了。

河东公社其实虽然有些工厂,像朱大哥待的木材厂,朱大嫂待的服装厂,还有布料厂,家具厂和一个小的煤场。

听上去好像不少,但是他们大队那么多村民,这些厂的效益就算还不错,也是不够的。

按张书记和王主任的想法,至少要再建两个厂,提高效益才能让压力小些。

但是建厂这些钱得靠上面拨款,不是他们一拍脑袋就能建的。

朱队长拿着条子稍微等了会儿才去后勤室,人家东西已经准备好,都打包包起来了。

因为王主任也没说具体,所以后勤室的人就按照他们年货的标准配了一份出来。

朱队长看着东西都包好了,也没细问有哪些东西,给了条子拿了东西就回村里了。

拖拉机明天早上才回,他可等不到,骑着自行车就走了。

一般要骑快五个小时的路程,他四个小时就骑到了,赶上了天都还没黑。

他回了村第一时间就是去朱小琴家,把报纸和包裹给她,然后叮嘱她明天中午之前一定把原稿给他。

朱小琴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一看大队长这表情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好事。

下水河大队是通了电的,但是因为电费比较贵,大家并没有大晚上要挑灯夜战的习惯。

朱小琴也已经习惯了早睡早起了,冷不丁的让她晚上加个班,还挺新鲜的。

那灯是在房屋正中央,所以对于趴在桌子上写字的朱小琴来说,并不太顶用。

为了看的清楚些,还是点了煤油灯,这种直接放在桌子上的灯,可比那悬在半空的灯有用多了。

等大队长一走,他们围在一起,把包裹拆了。

小蔡婶子咂了一下嘴巴,“还是公社有钱啊。”

上一章 查看目录 下一章